
因為身處後山,從雙寶快1歲開始就帶著他們搭乘過火車、高鐵、捷運及飛機。單次乘車時間最長達連續5小時;單次旅程中轉乘運輸種類最多達3種;一個月內搭乘次數(含來回)最多達6次(每次乘車時數至少2小時)。
從最初的皮皮挫,到後來,東西越帶越精簡,心情越來越輕鬆。只要掌握 「知。天。命」 三原則原來,攜帶孩童搭大眾運輸,也可以好~自~在。
知:知己知彼
一知,孩子現在的年齡(發展)限制
二知,自己的目標是否合理
雙寶現在快3歲,溝通解釋仍然不好使我必須再次提醒,掌管衝動控制的大腦前額葉皮質,要到25歲才會完全成熟。如果你希望的是全程安靜的孩子,那還是別出門吧!帶孩子搭乘大眾運輸,父母當然可以設定目標,但請記得考慮孩子所處的發展階段、天生個性是否能達到喔!(例如,孩子天生外向、活動量大、勇於探索新環境…等)
<小提醒>對於初次搭乘或孩童年幼的家長,建議盡量從短程開始嘗試(避免長程)。畢竟孩子的忍耐真的很有限,父母在公共場合的忍耐更有限,千萬不要挑戰自己的極限。
天:天時,地利,人和
天時,指的是乘車時段
切記,孩子處在生理需求未被滿足(如餓、累)時會如脫韁野馬,讓你難以招架。
地利,指的是萬全準備,隨需隨傳
準備二:衣食無缺。如車廂空調冷,需帶外套保暖好睡;準備充足糧食飲水,若遇正餐要吃飽,其他附餐應吃巧(點心、水果可分段酌量給予)。
準備三:活動道具一應俱全。如和孩子輕聲介紹窗外風景,有大樹、有白鷺鷥、好多顏色的房子、山洞等等,讓孩子被窗外風景吸引,自己觀看。
另外,記得準備孩子喜歡的遊戲道具,如紙筆畫畫、拼圖、繪本圖畫書、磁鐵書、摺紙…等,但要避免玩會過度亢奮的玩具。適當的使用3C產品也可以,如播放動畫影片(畢竟搭飛機也會看電影),記得一定要戴耳機,或者調無聲,不要影響他人喔!
<注意>要先評估孩子能否配合3C產品使用限制,若可以就無妨;若不能配合就盡量不要使用,避免讓自己陷入另一個困境。
人和,指的是讓孩子配合,我們心平氣和
增加孩子配合的機率,可以分為『乘車前』和『乘車後』
『乘車前』:
至少兩個星期前預告孩子要搭乘該運輸工具,讓孩子熟悉和演練要搭乘的交通運輸。例如:搭高鐵、火車時,我會帶著去類似有火車裝置的地方,像鐵道園區、車站附近,或者看相關照片、影片或聽聲音(如廣播聲、車子要開動的音樂聲)。讓孩子對該運輸工具熟悉,不害怕後也能讓他們期待,覺得搭乘是一件有趣的事。
熟悉後,可進行相關演練活動,說明完整乘車流程,用遊戲融入生活:1. 學火車鳴叫聲、車上廣播聲。2. 告訴孩子在火車上要做的事,或者用玩具積木組火車(其他玩具亦可)。3. 跟孩子用玩偶演出搭火車、高鐵的故事…等
『乘車後』:
『乘車後』:
當不幸地遇到孩子暴衝行為時(通常都會很不幸),請保持心平氣和,這麼做:
1. 非生理因素的哭鬧:轉移注意力是必用絕招
可以是窗外景色或手邊取材,只要是任何你孩子有興趣的事,利用其轉移孩子注意,記得轉移要持續一段時間或多幾個主題。(如:那邊好像有怪手也,有幾台呢?我們數數看;咦?怎麼怪手在休息,今天放假嗎?…….)
2. 大聲講話:可以示範提醒音量,並遊戲化
父母在乘車全程都降低音量,不僅避免影響他人,更是為孩子示範,讓孩子知道如何降低音量。若孩子是太興奮而大聲,我會先提醒他人有安靜需求,如:噓,叔叔在睡覺,我們不要吵他,接著玩一些小聲遊戲(如悄悄話比賽),數到100不要被別人聽到,看誰做得到。
3. 坐不住了,忍無可忍
若你感到孩子忍耐許久,開始要動起來了,請趕快帶著孩子起來走動去上廁所或到車廂外通道稍稍釋放。讚美孩子真的很忍耐了,花些時間陪伴他在安全空間走動一下(若孩子天生活動量大,則次數可能會較頻繁)。
我們要做最好的準備,但仍要有最壞的打算。即使裝備充足、謀略周延,仍可能被攻其不備(尤其對方戰力的上限未知),孩子偶爾還是會有小脫序,別太苛責自己或孩子,我們彼此都很努力了。
1. 非生理因素的哭鬧:轉移注意力是必用絕招
可以是窗外景色或手邊取材,只要是任何你孩子有興趣的事,利用其轉移孩子注意,記得轉移要持續一段時間或多幾個主題。(如:那邊好像有怪手也,有幾台呢?我們數數看;咦?怎麼怪手在休息,今天放假嗎?…….)
2. 大聲講話:可以示範提醒音量,並遊戲化
父母在乘車全程都降低音量,不僅避免影響他人,更是為孩子示範,讓孩子知道如何降低音量。若孩子是太興奮而大聲,我會先提醒他人有安靜需求,如:噓,叔叔在睡覺,我們不要吵他,接著玩一些小聲遊戲(如悄悄話比賽),數到100不要被別人聽到,看誰做得到。
3. 坐不住了,忍無可忍
若你感到孩子忍耐許久,開始要動起來了,請趕快帶著孩子起來走動去上廁所或到車廂外通道稍稍釋放。讚美孩子真的很忍耐了,花些時間陪伴他在安全空間走動一下(若孩子天生活動量大,則次數可能會較頻繁)。
命:盡人事,聽天命
我們要做最好的準備,但仍要有最壞的打算。即使裝備充足、謀略周延,仍可能被攻其不備(尤其對方戰力的上限未知),孩子偶爾還是會有小脫序,別太苛責自己或孩子,我們彼此都很努力了。
父母以身作則,提醒約束孩子尊重他人絕對是必要的,可是若孩子的表現在當下尚屬合理(如聊天音量已在控制中),卻隱約感覺週遭頻有關切眼光,這時就……敵不動,我不動吧!
尊重他人之餘,也要保護孩子,希望大家都能彼此尊重,彼此同理!
尊重他人之餘,也要保護孩子,希望大家都能彼此尊重,彼此同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