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8年7月14日 星期六

[ 繪本 ] 穿山甲:害怕受傷,而非不再渴望





這是一本如詩如畫、既溫暖又悲傷的繪本,為精神科醫師兼作家撰文、療癒插畫家繪圖的絕佳組合。






一開始映入眼簾的穿山甲女孩,勾起我一些個案的回憶。他們總是自慚形穢,害怕面對人群,無法克制地擔心他人的眼光,最好能像變色龍一樣融入環境,就這樣埋沒在人群裡。

如同穿山甲女孩,害怕看見自己,也害怕被看見,心想躲進黑暗中就安全了吧,誰也看不見誰。可是黑暗中,恐懼卻更強大,什麼都看不見,只看見害怕,在被黑暗吞噬前,他們仍然一直掙扎,仍然懷抱希望。




在心理治療中,治療師在個案的帶領下,走進他的世界,體會最苦與最甜、最恨與最愛。那些如梅杜莎般不能直視的情感糾結,經過治療師的梳理反映,在夠好(信任)的環境中,能被個案重新看見,並且發現自己安然存在,於是能夠重新思考。

而在繪本中,細膩又觸人心弦的文字,撩撥著每個被焦慮不安禁錮的靈魂;充滿魔幻想像的圖畫,卻真實地貼近那些怕受傷而層層包覆的心。我認為繪本的療癒力,來自於不直接,就像柏修斯的盾牌那樣,將無法承受的挫折,透過反射,變得可以承受。




封頁底,郭彥麟醫師寫道:「或許真正的不安,是存於內心,而不是在世界裡吧。因此我們可以背對世界,卻無法背對內心,可以躲藏於世界,卻無法躲藏於內心…如果世界能令我們如此不安,那或許我們對世界便依然是渴求的,只是我們害怕世界的樣貌,不是如我們所想像,又或者殘忍地如我們所想像?」

我想起溫尼考特醫師,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送兒童所提出的觀察:「後送的過程有許多孩子無法理解的事,因此需要運用庫存症狀來面對。症狀代表孩子對環境有點信心(還有希望),沒症狀的孩子通常在更深的絕望裡。」

我們會痛苦掙扎、憤怒悲傷,是因還相信有個能安身的地方,還有個能安心的誰在那等待,讓我們能做個受母親抱持的孩子。儘管隨著成長,母親慢慢撤退,我們發現了世界並非自己所想,仍然接受了這個世界,並且依然能愛世界,如同愛自己。


備註:文中圖片引用皆取得作者紋秀設計同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