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8年3月24日 星期六

媽媽,你不愛我了? — 談孩子情感整合能力





媽媽,可以陪我數不完的分鐘嗎?


這陣子,弟弟晚上睡覺變得很依賴我陪,過去陪一會後就可以退駕,這陣子總是哭著說「媽媽,我還要陪」。任憑我不斷鼓勵,解釋我就在家中的哪些地方、做哪些事,他還是邊哭邊抱著我說:「媽媽,你再陪我啦,陪我數不完的分鐘」。

我:那…我陪你數不完的分鐘,時間到了,我還是要去洗澡、做家事、準備我自己的書包喔

弟:可是我會哭

我:你覺得難過嗎?擔心?還是害怕?

弟:害怕

我:會害怕什麼呢?

弟:……(背後的想法一直問不出來,於是我換一個說法)

我:我離開,你覺得怎麼樣了呢?

弟:(支支吾吾)你離開,我…覺得…你…不喜歡我了

我:原來你是害怕我不喜歡你了,我知道了!


媽媽,你不愛我了?


得知孩子情緒的癥結點,我非常認真的保證「媽媽的愛依舊」,說明我為何要離開,還用了一些象徵的方法(用手比個愛心勇氣棉花糖給他吃下去),試著幫他克服。不過,弟弟依然持續害怕著,之後我們也常反覆討論這個議題。反觀哥哥,最近自主需求明顯增加,睡覺不想要陪,不時挑戰底線,這陣子親子間常有摩擦。

某晚,哥哥也加入這個話題,說道:「媽媽,你生氣的時候,我也覺得你不愛我了」。說實話,那時我感覺自己像倉鼠跑滾輪般,無限迴圈,原地打轉,感受到自己對於孩子的不信任,漸升煩躁,但內心又訝異孩子竟能清楚傳達想法感受。

深吸了口氣,調整自己後,我喚了兩人的名字。他們認真的看著我,我們一起討論釐清,為什麼離開和生氣會讓他們覺得我不愛了。


一直跑掉的愛


我問哥哥:「你被媽媽管的時候,會很生氣說『我生氣你了,我不要跟你當好朋友』,你不愛我了嗎?」

哥:還是愛你啊!

我:對啊,你還是愛我!我在上班、你們在上學的時候,雖然我沒有看到你們,我們沒有在一起,但是我買了好吃的東西,都想留一些給你們。因為我一直記得你們,放在心裡,因為我一直都愛你們

我試著更清楚的解釋,讓生氣對事(標的行為),但關愛對人(個體本身),兩者之間分開並存。哥哥聽完說:「喔~我知道了」,然後翻回自己的位置,表達要自己睡,不要人陪。弟弟卻仍憂慮道:「可是你離開,他會一直跑掉啊!」

我:你是說,當我不在的時候,你不能記得媽媽愛你,把愛留下來

弟:(點頭啜泣)

我一邊抱著他,一邊表達我的理解與同理情緒,承諾會陪伴,也許是安心了,他很快地就睡著。


孩子的分離與個體化


這陣子與孩子的相處情形,讓我想到最近在讀書會讀到的內容,以及其他夥伴的分享(閱讀書目:人我之間-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)。

書中提到,學步期的孩子發現自己可以爬,甚至能夠走,常會想脫離母親,探索世界,但仍然會回頭查看,以母親為基地來回往返。這時期(實踐期)的孩子,想確定的是「我可以離開多遠?」

當孩子運動技巧與認知能力逐漸增長,也越來越覺察到自己與母親的分離,面對成長中的孤獨失落,似乎又增加了對母愛的需求。他們時而主動貼近,時而避開疏離,看似需要更多親密,卻又存在試圖控制親密的矛盾衝突。這時期(和解期)的孩子,想確定的是「我還可以回來嗎?」

隨之而來的階段,是客體恆久性—能夠維持客體(尤其母親)穩定形象的能力。過去我們都經歷過,只要孩子一沒看到爸媽,就放聲大哭,絕望地好像爸媽再也不會回來一樣,那時候的危機來自於擔心失去客體(爸媽)。然而,這時期最大的危機,卻是來自於擔心失去客體(爸媽)的愛。


累積溫暖,才能整合情感


當孩子從父母那遭受到挫折,對父母感到失望時,要他還能記起對父母好的感覺,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,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。面對我的生氣,孩子表達了擔心失去愛;面對我的離開,孩子擔心的不是媽媽再也不在,而是害怕不再有愛。

思及此,我也再次地檢視省思,除了給予說明解釋、同理情緒以及再保證之外,還能做什麼來幫助孩子發展整合情感的能力。如同我常給家長的建議,亦是書中所述,答案就是持續累積美好經驗。

要讓孩子能夠整合「好媽媽同時也是壞媽媽,都是同一個媽媽」,不只要靠理智上整合相反事物的能力,更仰賴足夠的美好經驗累積。累積了夠多的溫暖經驗,才不會讓小小的分離,淹沒了回憶這些美好經驗的能力。

我想,是時候再幫孩子多充電、補裝備,讓他能把愛抓住,不再一直跑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