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1年3月16日 星期二

[ 簡報奉行 ] 簡報認知神經科學:成為有感學習者,做你人生的掌舵者

作者:羅紀萱 臨床心理師




上次聽雨狗的簡報書籍導讀,是三年前。這次我再度來到台下當學員,我發現自己對雨狗的認識,又更添深刻,他的極其用心,果然始終如一。

講座中,雨狗要帶領我們導讀「100 THINGS EVERY PRESENTER NEEDS TO KNOW ABOUT PEOPLE (2ND EDITION )」(作者:SUSAN WEINSCHENK),此書主旨在介紹受眾聽簡報時,感官知覺經驗如何影響他們接收訊息,認知神經心理學又是如何影響受眾決定吸收哪些訊息。

當時我心想,難道這100項知識理論,都要學員在6小時的課程裡掌握精髓嗎?於是我做好準備,要進入大腦高速運轉模式,深呼吸一大口,準備READY~GO~之時,才發覺怎麼不知不覺課程已經展開,自然地像RPG電玩中的初心者解任務,一關接著一關前進,這是怎麼回事?





知覺感官學問大,分類主頁助消化


雨狗一開始就把這100項知識分成九大類,並且用九宮格呈現,讓我們清楚今天預計要談的九類與簡報受眾有關知識。從受眾的視聽覺感官經驗出發,說明感官彼此競爭,人在使用感官經驗有哪些偏好,對特定圖片的喜愛有助維持注意,顏色、字型與呈現位置確實影響閱讀,當中處處皆是學問。

此時,我才注意到雨狗的簡報設計與教室環境,確實如其所述地安排,難怪我並不覺得太費力疲勞,讓受眾感覺自然,其實是需要講師精心設計的。





而每一次要轉換下一類主題時,九宮格主頁都會再次出現。我想起三年前聽雨狗導讀時提及的「landing page」概念,都是在導引受眾回到學習地圖,檢視自己目前走到哪一個目標,預期還剩多少就抵達終點。每一次的檢視,也是一種整理,並引發更接近終點的感受。


基模的力量:以經驗出發,自然留下記憶軌跡


整天的課程,我彷彿回到大學,重溫認知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,­恰巧是我以前最喜愛的兩門課,當時對於老師上課所提的例子,很有感受,理解與記憶內容也較省心。

當雨狗運用這些知識來說明簡報經驗時,我發現自己很容易使用既有基模去理解這些案例,使用基模學習,留下的記憶也能自然而深刻,如同我畢業十幾年,儘管有些理論我未必能回憶起是誰提出,但這些內容確實如老友般熟悉,一講起記憶就浮現。





學習如同適應,是不斷同化與調適的歷程


即使是自己熟悉的心理學範疇,但運用在簡報上卻是新的領域,以基模學習新事物的經驗,讓我想到皮亞傑談認知發展理論的「適應」(ADAPTATION)概念。

適應,指的是在當個體內在認知與外在環境感到失衡時,會經由不斷的「同化」(ASSILILATION) 與「調適」(ACCOMMODATION),讓個體重新回到平衡,隨著一次次地經歷適應歷程,個體的基模能夠吸納更多經驗,智能也隨之提升。

適應不只是面臨新環境,也可能是轉換新身份,學習新知識,只要是新經驗的吸納,都需要不斷地同化與調適。我在當天的學習,或許也能看成是一種適應歷程,一面同化,好去理解簡報細節與設置;一面調適,修改內建認知,讓自己下次在計畫簡報時能有更大的資料庫供提取。




不論是雨狗在課堂上邀請學員分享最有感的知識,或是提醒寫心得的重要,都在讓資訊能深植人心。我認為寫心得之所以能內化學習,是因為我們在過程中要不斷反芻與思考,思考有什麼能呼應,有什麼要調整,然後融會貫通成能為己所用的方式。

這就是我們大腦心智在適應新知識的歷程,也是我期許自己,不論何種形式,都要留下心得反思的原因。


【註解】:

基模( SCHEMA ):個體用來認識周圍世界的基本模式,可以是思維或行為模式。

適應( ADAPTATION ):指的是個體在因應環境限制(要求)時,不斷改變與調整認知結構的歷程,使個體內在認知與外在環境能持續保持平衡。

同化 ( ASSILILATION ):個體用既有基模或認知結構去處理或吸收新經驗的歷程。例如,以學習英文的經驗,套用在學習法文等其他外文,幫助自己理解。

調適 ( ACCOMMODATION ):當既有基模不能因應環境要求或同化新經驗時,個體會修改基模與認知結構,以符合環境要求。例如,移居至不同文化的國家,需要調整生活習慣與方式。像是在台灣用電、瓦斯是與地址綁定,承租房客僅需收帳單繳費即可,但在美國租房,則需以個人名義自行申請,才能開通使用。


相關心得連結:


[ 簡報奉行 ] 東西簡報在台南:我學的不只是簡報,更是態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