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9年7月11日 星期四

[ 繪本 ] I'm New Here:走過初來乍到的害怕不安,找回信心與安適所在





I’m New Here(我是新來的)


這本書恰巧是我和孩子旅居美國時,第一次去圖書館,孩子隨意從架上取下要我唸的書。繪本裡講的是三位分別從瓜地馬拉、韓國及索馬利雅移民至美國的小學生,對於以英文做語言溝通、閱讀書寫及分享交流的學校新生活感到十分困難。當我唸了開頭的幾頁時,很快地就引起我和孩子的共鳴,因為那也正是我們的處境。




繪本以在家裡與在學校作為強烈對比。在家中有著熟悉的語言,溝通如行雲流水般自然流暢;熟悉的文字,在閱讀時就好像真的能聽到或看到景象一般,書寫只是又一個信手捻來的雕刻創作。除此之外,在家裡有著專屬的位子,就像一幅圖畫拼圖,每片都拼接得恰到好處,共同成為一幅曠世巨作。

但在學校,新的語言彷彿是收音機故障傳出的奇怪聲響,聽不懂又關不掉;新的文字就像無意義的線條塗鴉,看著它時,彷彿盯著一張白紙,腦中也一片空白。除此之外,新的生活方式令人無所適從、手足無措,就像將彼此無法相容的積木組合在一起,怎麼組都不對,沒有一塊能相吻合。

這樣的對比,映照出外來者要加入一個新國家文化的環境,有時感到自己十分能勝任,充滿自信,能隨意自在地與他人交流。有時感到自己手腳被綑綁束縛,動彈不得,自我懷疑,與他人之間彷彿有一道牆,誰也進不來、出不去。

然而自我認同的衝擊與焦慮,以及生存的本能,常也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勇氣與行動力。如同我觀察到孩子,為了融入參與同樂,為了生存表達需求,他們的英文接收與表達能力一直有在進步;如同我觀察到自己,為了安頓外在生活與內在安適,搜尋各種資源與了解規則,我們都是為了生存而學習著。


「 Learning is not compulsory; it's voluntary. Improvement is not compulsory; it's voluntary. But to survive, we must learn. 」 -- by W. Edwards Deming


美國,就像我們過往的種族大熔爐印象,充滿世界各地的人,不論是工作求學旅居或移民久居,大人小孩都會面臨到格格不入的不適感。我想這也是為何圖書館裡許多繪本,都會呈現不同種族的小孩臉孔,也有一些關於世界各地不同生活文化的繪本(註1),讓孩子從小就能認識到自己文化以外的世界,藉由理解化解恐懼不安。

本書作者也在介紹繪本的影片中提到(註2),因為看到移民學童對新環境的害怕與羞怯,希望透過繪本傳達,他們依然是那個完整豐富而具備天賦的孩子,只是要重新開始,為自己再創生活,既融入又保有自己的獨特。


註1:世界各地文化繪本,如「The Barefoot Book of Children」,後來發現台灣有出繁體中文版「孩子,你就是世界的一片拼圖」。這本書的字數較多,有許多對世界各地文化的觀察描述,也會反問孩子激發思考,很適合家長與學齡以上孩童一起討論。




註2:作者Anne Sibley O'Brien的繪本介紹影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