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7年6月4日 星期日

為何舉證報導常未經查證?—常見且易犯的心理學謬誤





前陣子,有個吵得沸沸揚揚的新聞(關於有沒有給小孩穿外套),重創了一個家庭。有些媒體報導,常讓我聯想到驚世連續劇內容—違背常理,毫無實證,聳動為上。

以往就發生過許多類似事件—事實與標題不符,從舉證人到媒體,乃至於大眾輿論,經常犯了一種心理學的謬誤—「基本歸因謬誤」(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)。


基本歸因謬誤(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)


所謂的「基本歸因謬誤」(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),就是傾向將一個行為的原因歸咎於個人因素(內在特質),而不是情境因素(外在情境)。

以這次事件為例:天冷,看到媽媽穿外套,小孩穿吊嘎,立刻解讀為那個媽媽很殘忍,虐待她的孩子(個人因素),而非孩子堅持不配合,哭鬧,媽媽拗不過,趕時間出門,路程短讓孩子為自己選擇負責等等其他可能原因(情境因素)。


如何避免犯歸因謬誤?


你我都有可能在任何情況下,被這種貪圖方便的思考模式遮蔽雙眼。對於是否虐待,其實只要進一步觀察父母與孩子的互動(如親子間談笑、擁抱親吻)、孩子被照顧的品質(如孩子的精神活力、身體狀況)等等,也許就會有答案。


利用「停。看聽 」原則,增加理解,掌握更多訊息


停:先暫停,不要急著下結論

看聽:觀察行為主角與周圍情境的互動反應(如表情、肢體互動、說話內容、語氣)

任何事情被攤在公眾前,輿論的壓力常令人(無論是當事人或大眾)更難維持理智。希望日後 你我都能在群情激昂之前,「停。看聽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