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7年6月4日 星期日

想提升孩子配合動機,你不能不知道的事





之前網路有個跟教養有關的熱烈討論話題,拜網路之便利,大家可以輕易地交流彼此想法,除了文字,甚至影音。我曾看過一些親子互動實境分享,有的真令我膽戰心驚,像是利用某故事壞人主角嚇小孩,要小孩收玩具,結果孩子因為害怕迅速收好,家長卻還是將「壞人」講出來,孩子立刻變臉嚇哭,家長覺得孩子反應有趣,甚至笑出聲,底下留言串盡是「好可愛、我也要學起來…」。

雖然教養沒有絕對的答案,每個孩子氣質不同,每個父母因為性格、成長背景形塑出的教養風格也不同,適合彼此且雙方都能感到自在就好。但是,從臨床心理學的角度,在教養上的確是有些大方向可以依循的,而在這些原則下仍然可有許多彈性運用,本篇跟大家分享提升孩子配合動機的四個原則。


一、知道孩子現階段發展,了解父母期待合理性


我一直認為教養方式必需要跟隨孩子的心智發展成熟度而調整,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期待是否符合孩子現階段發展能力,要求超過能力只會讓雙方更挫折(我相信大家不會把需要8G記憶體處理的檔案,硬灌在只有1G記憶體的電腦)。

幼兒期大多都還處於自我中心,難以瞭解他人觀點,每個孩子呈現出來的樣貌會有差異,但這都是自然的發展現象。隨著心智成熟,觀察學習及合適教養引導,孩子逐漸學會如何與整個社會相處,只要我們觀察了解孩子現階段發展能力,提醒反問自己的期待是否合理。



二、寓教於樂,以身作則


儘管這時期孩子仍處在自我中心,我們當然不是什麼都不能做。我們大多能認同「玩」是孩子的本能,孩子都是從玩中學的,所以要讓孩子有行為動機,最簡單快速的方法就是讓事情變得好玩。舉例來說,假設孩子喜歡玩積木,但常玩完不收,在家中我常用「擬人遊戲化」。

例如:我會假裝自己是積木,哭說:「嗚嗚,(叫孩子名),我想要回家,可是找不到我的家在哪裡,你們能不能帶我回去」。別小看孩子,他們其實都有內建同情心,當孩子完成帶積木回家(箱子裡)時,我會開心說:「哇,我回到家了,真開心!謝謝你們帶我回家,你們好棒!」孩子聽了也開心,下次願意做(收拾)的機率也會提高。

孩子都是很厲害的觀察模仿家,父母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說。我自已去別人家中作客時,都會順手幫忙收拾(將心比心,主人收洗工作很辛苦的),能夠讓孩子參與的,像是收玩具,我一定會帶著孩子做。

同樣地,別的小孩來家裡玩,我也會跟他們玩「收拾遊戲」,或者賦予重責大任,邀請他們與自己孩子一起收拾,如請哥哥姊姊幫我教弟弟們怎麼收玩具,請你當老師,謝謝你!最後大家一起完成,大大稱讚,劃下Happy Ending。


三、過程重於結果,努力值得肯定


教養中,一定會遇到孩子不願配合的時候,除了要了解孩子「卡住」的原因(如身體不舒服,還在情緒中…),我們做父母的偶爾也要放過自己(和孩子),不要跟著一起卡住。 孩子他雖然這次不配合,但別忘了很多時候他還是有配合的。

我的孩子有時在收玩具的過程,會因為一個東西卡住怎麼都蓋不起來,受挫生氣不想收,適時的協助、鼓勵,看到孩子努力的過程,而非只著眼於最後的沒完成,告訴他們「我知道你很努力(想蓋好),很棒,我們來想辦法一起完成吧」!


四、反思孩子是想配合,還是不敢不配合


父母與孩子的依附關係是非常強大的,孩子之所以願意配合,父母的話之所以有影響力,一切都是因為「愛」。我相信,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,愛的力量如此強大,以致於有時會迷失了。我很常聽到父母或長輩管教時,脫口說出「你再這樣,我不要你,不愛你了,要把你送走好,讓虎姑婆把你抓走」等等的話。

孩子聽了很害怕,立刻照辦,家長收到立即成效,覺得此招甚好用。但是,請想想孩子為什麼配合,他不是真的覺得收玩具這事情本身很重要,而是他害怕失去你,因為他太愛你了,在意你對他的評價。

父母是擁有著如此強大的優勢,所以我想提醒大家,別迷失在「愛」的魔戒裡,傷害了你愛、也愛你的孩子。